车路协同或是中国自动驾驶主旋律 | 燕缘科创会第1期

2019-12-16

科创是中国下一个百年繁荣昌盛的主引擎,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将是科创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重要推手。《燕缘科创会》是燕缘雄芯平台继《科创家》人物专访栏目之后,重磅推出的第二个科创主题研讨栏目。主要围绕科技创新热点主题,召集行业内领军人物,召开小范围闭门研讨会,分享最有价值的干货。《燕缘科创会》希望通过个体智慧的共享交流,帮助科创的推手们拓宽认知、整合资源,将孤立的智慧连城大陆,实现幂次方的能量聚合,助力中国科创崛起。


2020年是L3级自动驾驶量产的重要节点,L4/5级加速发展进入验证试点阶段。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路网设施、法规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将基本形成,5G、边缘计算将加速自动驾驶应用落地。站在2020这个关键时间点,如何正确把握自动驾驶下一阶段的发展走向?



《燕缘科创会》第1期主题闭门会特邀请政策、资本、主机厂、Tier1和产业链里的创业者们共同交流探讨。本次研讨会与会嘉宾们分享了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01

全球自动驾驶发展主流有自主式和车路协同两种路线,以美国为代表的自主式自动驾驶强调靠车来解决所有问题,需要车配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车要全副武装足够智能适应公共交通。该路线直指自动驾驶终极目标,受限于传感器的成本和成熟度,落地过程缓慢。此前,据相关部门调研测算,一辆20几万元的车,在装上传感器改善为自动驾驶后,价格达到200多万元,而消费者对后装车买单的意愿大约在1到3万元,加装费用超过3万元基本没有消费者会买单。

为了加快自动驾驶落地,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车路协同路线,通过路端的数字化、智能化为自动驾驶车辆减负。从2017年开始,交通部组织了全国九个省市做现代控制网和智慧公路的试点和示范,包括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多位一体化的社会协同、基于大数据的路网综合管理等。在车路协同路线上,中国有国家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的优势,通过端(车)、边(路)、云三端协同,可以把原先分散到每一个车上的功能通过布置在路上的传感器实现,通过车路之间的通信和协同,实现自动驾驶的快速落地和弯道超车。例如,长距离300米以上物体的识别、路况、路障等均可以依靠路端摄像头提供,极大的降低自动驾驶对长距离传感器的门槛依赖。


02

自动驾驶落地之路漫漫,初创公司不能只盯着量产车,尤其盯着前装市场。自动驾驶只是一个契机,指引一种技术,但这个技术其实未必只给自动驾驶应用。以传感器为例,激光雷达不仅可以给车应用,还可以给手机、安防、工业等领域应用。毫米波雷达也可以应用于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


03

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和主机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gap,初创公司往往是技术天才创业,一味追求技术,却并没有意识到主机厂的思维逻辑,不了解主机厂的门槛。这种初创公司可能会有血的教训,在资本市场遇冷无法拿到持续融资的时候,可能就不得不去回归到主机厂的思路,看怎么跟主机厂合作。


04

初创公司要抱对大腿。中国主机厂正在经历一轮洗牌,十几个家主机厂品牌最终可能像国外一样只有几家剩下。作为初创公司要选对主机厂合作,才有更大的成功机会,如果选错了合作方,很可能随着主机厂一起陨落。


05

L4乘用车的自动驾驶是个未解决、未成熟的技术, 能做这件事的人才非常限,所以要优秀的科技leader去带着创新的工程师团队先把技术搞定。只有技术势力非常强的团队才能做出来。产品型公司 0-1肯定要强调技术的可行性,1-100讲商业,做不出来什么都没有。


06

自动驾驶首先落地的是低速封闭场景,比如码头、物流、安防、机器人等。从技术上来说,由于算法可收敛,难度最小。这两年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有所突破, 开始商业化应用。再次是高速简单环境下的商用车,从技术角度,封闭场景下的自动驾驶算法相对成熟,对于干线物流项目,智能化的方案成本要低于被替代司机和燃油成本。对应到技术上的瓶颈主要在传感器侧,受到距离、成本的制约。


07

完全的无人驾驶是个典型的长尾问题。解决99%的场景可能相对简单,而解决小数点后的几个零则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


08

自动驾驶一定是全球化的竞争, 投资算法公司,不仅仅面向的是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