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摩尔时代,让算力再接一棒 | 科创家鄢贵海
2 科创家严伟振:用光通信技术攻克激光雷达难题
3 40岁创业,用下半生做中国的毫米波雷达
4 配天机器人索利洋:国产工业机器人迎来残酷洗牌
5 云圣智能陈方平:90后创业者中的007
6 飞芯电子雷述宇:挑战自己,让我快乐
飞芯电子雷述宇:挑战自己,让我快乐
2019-07-24 作者:大雄 来源:燕缘雄芯
胖圆的体型,配粉蓝条T恤大裤衩,架一副眼镜。参加校友活动的雷述宇随意的像小区里遛弯的北京中年大叔。
这样的接地气和他百度里一系列名头、严肃精致的商务照极有冲突感。北京大学91级电子系本科、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博士、北大客座教授,20多年电子工程产品研发设计经验,美国大厂履历。十三年前回国创业成功,作为北方广微的技术创始人,做出了军用级别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公司至今芯片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
“不断挑战自己,让我得到快乐。”
人到中年的雷述宇急需一件难事儿满足自己沉寂了许久的创造欲。
2016年前后,自动驾驶激情火爆,几乎所有的车厂、互联网巨头、芯片巨头都对外释放信号进军自动驾驶赛道。高通39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英特尔投2.5亿美元开发车用芯片和软件,Uber6.8亿美元收购成立仅8个月的Otto……
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消费市场在招手。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车辆必备的核心传感器,吸引一大批芯片领域的顶级人才投身创业。
“很难找到一个芯片领域,中国有机会和全球玩家同Level争一争。”芯片是中国科技届的心疾,在光刻机等核心技术禁用下,中国在传统数字芯片制程上与国际一直有两三代的差距,自动驾驶这样全新的应用场景,给更多依赖于设计的模拟电路芯片带来了机会。
雷述宇作为芯片领域的科学家和创业家,正是最早一批嗅到机会的人。
创业三年,雷述宇拿到了Bosch(博世)、联发科、奥比中光、西科天使、上海峰瑞、金沙江联合资等的投资。2019年底,其应用于手机端的TOF接收阵列三维成像芯片和应用于自动驾驶的固态雷达芯片将小批量量产应用,据说国内前几大手机玩家的新机上都将具备这样一颗三维芯。
与互联网模式的一年一轮融资,三年跑步上市实现财务自由不同,雷述宇坚持价值创造。
“如果想到的事情、做的事情和别人一样,那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你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从小拒绝随大流,求学过程中追求“目力所及,不应该有不会”。创业方法也是先挑最难的技术研发,先做理论研究,再做工程化。
燕缘雄芯第三期《科创家》向大家推荐的正是北大电子系91级系友雷述宇,以下为其自述内容整理:
【 简单的事儿,不需要我来做 】
我至少比别人有更大成功概率。
大部分人做激光雷达并没有考虑到底为什么要做。我们要想,假定在车上用激光雷达测距,除了这件事以外,到底还要有点啥,才能满足在车上用激光雷达的必要性?
我们提了一个很关键性的需求,抗干扰性。如果所有车用上激光雷达,一个车还要用6个以上,雷达相互之间的干扰问题怎么解决?这些干扰源远大于雷达自身的信号。干扰源又多又强的情况下,激光雷达还怎么工作?
这是解决激光雷达在车上用最难的一个问题。我们率先独立提出要做一个有极高抗干扰能力的激光雷达,所有的研发都围绕这件事进行。我们一定要把最难的问题放在前面解决掉,别人是回避难的问题,我们是勇于挑战。这就是我们跟别人的不同。
在光学三维建模传感器这个领域,全球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索尼稍微好一点,也只能在手机上用,在车上也不行。
中国很少发现一个集成电路领域跟全球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大部分产品比国外落后三四十年,很难去追。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定得抓住。我们一定要跑到前面,做成一个中国真正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东西,而不是只做国产化。
此外,车、手机、安防、工业都属于民用品市场,国际上不禁运。做国内领先没有任何作用,必须要做一个world leading的company。
同一起跑线,就比谁聪明,谁的知识理论体系好,谁做得更勤奋。
激光雷达这一颗芯片基本涵盖了电子、微电子、半导体、物理、光学、非光学、激光、控制、通信、硬件、软件、上位机所有听过的专业,要求知识非常广、基础非常扎实,这就是体现我们北大人优势的地方。
简单的问题不需要我们解决,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解决最难的问题。
之所以那些大的国际公司愿意跟飞芯电子合作,就是因为找不到别人帮他解决难的问题。
很多人现在研究的激光雷达方案,到最后遇到最难得干扰问题八成解决不了。与其到时候才发现,不如早干。所以说选择永远比过程重要。先得选对路,再说走得快和慢。如果路子都选错了,走得越快错得越远。
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当普通人。我主要是看什么项目技术门槛高,难,比较有挑战性,才能让我想做。
【 用北大人的优势创业 】
北大人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逻辑性强。
表面上看,我们做了一颗激光雷达接收芯片,背后做了什么?这个芯片是一个光学三维建模接收芯片,是如同摄像头这么大的三维阵列、三维成像产业。从上游芯片代工厂到中间的光学模组厂到下游手机安防、汽车工业、军用、科研应用,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
以一个北大人,一个小公司,到底在这个大的产业链中要怎么做?能做什么?核心价值在哪儿?要跟谁去谈整个产业链的资源?主要竞争对手是谁?我们的竞争策略是什么?这个就是考验北大人眼光、逻辑的地方。
例如找上游代工厂,在摄像头领域第一梯队的代工厂肯定最好,但三维跟二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还找他们,很难跟他们bargain。所以一定找二线代工厂,他们更想将来在其他领域有机会。
此外,家族类企业要传给儿子,更愿意长远想五年十年后的事。
中游找谁?二维和三维跟摄像头非常接近,二维摄像头的老大,他们做镜头,我提供芯片,就可以形成三维模组。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跟传统的光学公司、光学模组合作了。
最终我们要跟索尼这些大的芯片公司来竞争。要不跟那些优秀的行业大公司合作,怎么可能跟索尼竞争。
北大的另一个优势是国际化视野,该找的人我们都能找到,该找的关系也全能找到。就要想好逻辑,到底要怎么做能够更接近成功。
理论创业,最大的风险是做不出来
任何项目都有失败风险,像我们做的科技含量比较高,最大的风险就是做不出来。
2006年回国,我们做热成像传感器的时候,所有人都怀疑我们。红外热成像是夜视装备的核心传感器,中国没有,也是美国对中国禁运的一个军品项目,国内高校、研究所拿了国家很多钱,做了很久也做不出来。我们就想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国产化,要不咱们总这么落后。
事实上,我也没做过,通过看论文,靠理论基础分析觉得应该能做。我们有数学物理能力,能通过论文专利知道哪些话是真的,那些话是假的,把核心idea收到就做出来了。现在这个项目在国内军品也是偏垄断地位。
我主要是做跟科技有关的专业内的事。只要我论证可行说服自己,再说服产业内最关键的partner,这件事就可以做下去。
飞芯电子成立3个月,还什么都没有,就开始跟德国的Bosch谈。全球所有的激光雷达公司和方案博世一定看得见,我得说服他信我,按照我的方式做才能成功。尽管我什么都没做。
我跟博世聊的时候,他们把各个方面的专家都请过来,我们要一一回答所有问题,包括微电子、激光、半导体材料、安全各个方面。我必须把所有的专家全都说服了。(博世先后两次投资了飞芯电子)
首先,我们做的事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而不是简单的激光雷达;然后这个事的难度也不是别人轻易做得了的。满足这两点他才会跟我合作。
同样道理,如果没有这两点,我也不会去做这件事。
一个偏技术类的项目,技术门槛很高,一定要讲究底层能力,里面大量的底层是数学、物理的事情,必须先说明白。
激光雷达我们解决的是两大类问题:第一是理论,这是偏科学;第二是工程化,包括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偏科学领域说老实话中国是有人的,比方做数学、物理、材料什么的,只是他们不知道要去做什么。工程化相对而言是中国偏薄弱的地方,但如果一个有能力的人,有一个好的体系去带做工程化研究的人,这类情况也会稍微好一些。
国内大学的专业非常窄,很多团队可能偏一两个专业,对底层很基础的数学、物理,其实并不太清楚。而一个项目可能要横跨若干个专业,几个专业的人又没有相互融合的能力。
不论是做理论研究还是做工程,这些事我都干过。
【 目标:6个激光雷达模组不超过1000块 】
人类不会拒绝信息熵,只要价格足够便宜。
我们做的是一颗传感器,只要满足性价比高、可靠性高、分析性强、抗干扰性强四点,现有车上就能用。就像毫米波雷达,原来定义level3往上的车才用,现在level2往下也用。原因就是77GHz毫米波雷达模块只有三五百块,能用得起。
在车上是多传感器融合,越多越好、越多越安全,因为任何一个传感器都有自身的短板。比如毫米波雷达就是波长长,穿透能力好。激光雷达就是波长短,空间分辨率高。这是一个物理问题。所以不用关心视觉、毫米波、红外、超声、GPS、北斗,所有这些传感器车上都必然要用,只要足够便宜。
我们的目标是在车上装6个激光雷达模组一共不超过1000块。围绕这个目标,我们方案已经开发完了。未来车、手机、安防、工业、科研、军用所有这些行业,除了摄像头,还需要一个光学测试。
无论几何的方式还是TOF的方式,在接收端都需要一个成像陈列芯片,都需要我们这类公司建模。我只是按照不同需求给做不同接收芯片而已。
作为一个光学三维建模传感器公司,几个专业领域必须要很强。一个是芯片设计能力,一个是半导体的材料、器件、工艺全都要很熟,另外对激光要很熟,对微光学要很熟。
车和手机是我们最先实现量产的场景。作为激光雷达,由于解决的问题不同,方案可能都不一样。比如车要解决抗干扰问题,手机只要解决成本、功耗问题。
今年下半年,我们在车和手机起码会小批量供货,让大家可以使用。
【 很多聪明人,失去了初心 】
回到我们刚刚上大学时候的那种初心,我们看到在电子、微电子领域中国有很多很薄弱的地方,想通过努力能够去做出一些事情。
但其实在现实中,很多人都放弃初心,在不断做折中。我们很多同学离开学校后,只是间接地参与电子、微电子、集成电路类工作,真正一直在做这个领域的人,其实少之而又少。
很多同学,起码我认为比我聪明的,去华尔街工作。我认为这就相当于对现实的一个低头,已经放弃对社会作贡献的初心了。
我们上学的时候,四大力学是单独开课,学的是黄昆老师的的半导体物理,王楚老师的电路书,电磁学、光学是学赵凯华老师的,高数开了两个学期,我们学的是现性代数、概力论与数理统计、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法这些课程。
事实上这些课就是我们区别于所有国内高校的最大优势,我们的理论基础一定要好得多得多。无线电即电子学系数学物理就是我们的强项,而其他学校更偏工程。
但到底还有多少人在用我们的理论基础工作呢?不利用我们的理论基础,如何能够做比别人好得多难得多的工作?
从我们那一代到现在就是在放弃初心,把北大最大的优势,理论基础的优势给放弃掉了,我们就泯然众人也。
我至少保证一点,基本上我做的所有工作,一定要做别人不怎么能做的事,有挑战的事情,能显示我们地位的事情。未必这件事情是能挣多少钱,但起码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在北大上了这么多年学。
在任何能力所及的情况下,我都踮着脚来去做一件事情,或者稍微跳起来做。总得要不断去挑战能力,才能不断在成功中积累自信,去做更成功的事情。从小在求学中就不断给自己压力、挑战,又不断成功中过来的。只要在目力所及,在能力所及,只要想要,就应该是第一,就不应该有不会的东西。
我从小就不接受失败,我就知道我想做,我一定会想办法做出来。